饭局的“筷子劫”:两双筷子供亡人?闹了个笑话,原是公筷?

发布日期:2025-08-07 15:47    点击次数:197

她头回见每人面前摆着两双筷子时,差点当场表演个"瞳孔地震"。黑筷子油光水滑得能照见人,白筷子白得像刚从面粉袋里捞出来,俩物件并排躺在骨瓷筷架上,活像戏文里"黑白无常"扛着的哭丧棒。

老家奶奶常说"两双筷子供亡人",她心里咯噔一下:这饭局莫非是阴间团建?还是说要用两双筷子才能练就"左右开弓"的吃饭神功?

纸间拾春秋,笔端鉴古今:打卡“轩尘澜文居”,镌刻你的人生长卷

满桌人都端着架子夹菜,唯有她像刘姥姥进了大观园,眼珠子在两双筷子间跳迪斯科。眼睁睁看着三道菜被转走,才后知后觉拍了下脑门——感情白筷子是公筷!夹菜得先让白筷子当"快递员",把菜送到自己盘里,再换黑筷子当"进口专员"。

这套流程看得她头皮发麻,想起奶奶说的"筷子落地,快快乐乐",这儿倒好,换筷子都得轻得像偷东西,生怕动静大了惊着盘里的鱼。她暗自腹诽:吃口菜而已,犯得着搞成"舌尖上的谍战"?自己夹菜向来是"从盘到嘴一条龙服务",中间加道"换乘",好比尿急时被拦着先填登记表,浑身不得劲。

最让她抓心挠肝的是那道鳝鱼粉丝煲。油亮亮的鳝段裹着酱汁,粉丝吸饱了汤汁颤巍巍的,在转盘上慢悠悠转着圈,每回刚要到她面前,就被邻座"半路截胡"。老家吃席讲究"长辈夹菜,添福添寿",这儿倒好,转盘转得比钟表还准时,谁先伸手谁是"没规矩"。

等她好不容易捏着公筷准备冲锋,那煲早就转得没影了。那一刻她算是想通了:"管他交不交朋友,这口鲜非尝不可!友谊的小船?先让它在鳝鱼汤里多泡会儿!"

要说她在饭局上的独门绝技,那必须是"乾坤大挪移"转桌功。趁众人举杯碰盏的空档,指尖悄悄搭在转盘沿,假装拂去不存在的灰尘,轻描淡写那么一转,爱吃的菜就乖乖到了眼前。

谁料那天碰上了电动旋转桌!她手指刚搭上,桌子"咔哒"一声急刹车,满桌人的目光"唰"地全聚过来,连服务员倒酒的手都停在半空,活像被按了暂停键。

图片

她那只悬在半空的手,僵得像根冻硬的油条,脸上热得能煎鸡蛋,心里把上海设计师骂了个狗血淋头:"经济发达就了不起?研究电动旋转桌算什么本事,有能耐发明电动黄包车啊!"

想起小时候拿筷子敲碗被爷爷敲手背,说"乞丐才敲碗讨食",此刻倒宁愿被敲得手背发红,也比当众表演"手悬空中画圈圈"强。

好不容易等桌子重新转起来,她赶紧用公筷扒拉些汤汤水水到盘里,正准备端起来"吨吨吨",穿旗袍的服务员笑眯眯飘过来:"女士,您盘里有些残羹,换个干净的吧?"

她差点把筷子拍在桌上——这哪是残羹?这是她好不容易"抢"来的精华!老家宴席讲究"无鱼不成席",鱼汁拌米饭能吃三大碗,哪有剩点汤汁就被当成"厨余垃圾"的道理?

心里的小剧场早就演开了:"搁块馍在盘里,汤汁一吸,保管比洗过的盘子还干净!用得着你多管闲事?"可终究没敢说出口,只能眼睁睁看着服务员收走她的"心头好",换来个光溜溜的白盘子,衬得自己像个刚进城的土老冒。

更绝的是邻座大哥,从开席到散场,那双白公筷愣是没动过,黑筷子在盘里"横冲直撞",夹菜夹得比谁都欢。她瞅着人家,突然觉得自己像个跳梁小丑——上游的人都在"裸奔",自己守着规矩换筷子,纯属"瞎子点灯白费蜡"。

想起姥姥教的"筷子不能插饭里,像给死人上香",可这位大哥不仅把筷子插得笔直,还把另一头架在碗沿上,活像戏台子上插着的令箭,生怕别人不知道他"艺高人胆大"。她索性也破罐子破摔,管他什么公筷私筷,吃得比谁都快,总算在散席前捞着两口鳝鱼粉丝,算是没白遭这场罪。

后来她才明白,公筷这讲究原是为了干净卫生。可对信奉"吃要痛快"的她来说,这般周折实在太考验耐心。正如古人云"食色性也",有人爱"细嚼慢咽品滋味",有人偏爱"狼吞虎咽享快意"。

饭局规矩再多,到头来,吃得舒坦才是真章。只是往后再赴宴,她总得先跟人打听清楚:"是一双筷还是两双筷,转盘手动还是电动?"可别再让她闹笑话了,毕竟脸这东西,丢一次就够疼的了。

写于湘南千年水乡古镇大浦

2025.08.05.9∶10

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